首页 视频播报 津城百态 津门底蕴 文苑天地 精彩图片
文史博览 科普园地 健康养生 海河评论 邪教辨析 案例追踪
【原创】“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习俗
发稿时间:2018-03-19    来源:海河网

古时的民间,一进农历腊月便开始了忙活“年”的时段。因为,这是辛劳了一年的百姓们放松身心、迎接喜庆团圆的人生大事。

“腊月初一蹦一蹦,一年到头不生病”,从这天起,就融入了年的氛围;“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喝了腊八粥打扫完房屋,年味儿渐渐浓了;随之,二十三烙糖瓜、祭灶神,是为“小年”;之后几天,赶集上店置办年货,贴好春联吃年夜饭安排守岁;当灯火通明迎来日出,拜年的人流即走进了千家万户。按说,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年盹该醒了,新一年的劳作也应开始,这“年”也就过完了。但在古时,由于冬闲农时长,民间对古老的习俗又特别在意,所以,人们不过了农历“二月二”这一天,就不算过完这个“年”。因为,农家对于这一天非常看重。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传统中的“龙抬头”。

“龙抬头”,古时称之为“中和节”,又称为“春耕节”、“农事节”等。据民间流传,每逢农历“二月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只有恭恭敬敬地过好这一天,农事季节雨水才会造福万民。也有一说,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这天也叫“春龙节”。从这天以后,农民也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据此,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工日”。倘若这一天你还赖在家中睡懒觉,那可别怪老天不客气。因为,“惊蛰”已过,大地变暖,轰隆隆的雷声就来惊醒你的美梦了。

“二月二”这天,被民间认为是出了正月后的第一个吉祥日。于是,在这天一般还要给小孩子理发,也由此以后逐渐演变成“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的习俗。为孩子理发是想保佑他健康成长,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而为大人理发则意在剃掉晦气,迎来新的一年好运。但据民俗专家考究,“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关。专家讲,古时是用二十八宿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观天测时”进行农耕劳作的。这天夜里,正值连成龙形的东方七宿星座中,代表龙角的角、宿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叫做蛰龙升天,即“龙抬头”。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所以,在这一天“剃龙头”,也充分体现了华夏龙的子孙借吉祥之日祈求神龙赐福、期盼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

古老的习俗也好,精神寄托也罢,无非都是希望老百姓家家平安、人人幸福,无论今天、明天和将来,日子过的越来越好。基于这种愿望,回想在我很小的时候,故乡的祖辈们都在这天清晨起的早早的,趁着“东方儿亮”的当口,洗潄完毕,穿戴整齐。先出的门来,放上一串炮竹;再回到正房里屋,拿起一根早已准备好的小擀面杖,随即眯起眼睛,念念有词地围着自家的土屋土炕敲打起来……

我那时记得祖父是在边敲打边这样念叨的:“二月二,敲炕沿(音,燕),蝎子蜈蚣不见面;二月二,敲炕头,金子银子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梢,棒子(玉米)高粱往家挑;二月二,敲炕倚(尾),肥猪拱门添新喜;二月二,敲炕洞,大人孩子没有病;二月二,敲被套,福神财神全来到!”

如今社会虽已步入了新时代,但在我国一些地区却仍然保留着这一民间习俗。每年的这一天,我基于对祖辈的怀念,也还会以新奇而憧憬的心态,学着先人们的做法效仿一番。为的是图个吉利,企望一年平安顺畅。所不同是,伴随着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今百姓们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尤其是城镇。土屋动迁改造成楼房,土坯炕换做了睡床,而且室内窗明几净、各种家电一应俱全。于是“二月二”这天,我则揣摩着当年祖父那语气中的寓意,眼瞅着身边的发展景象,便与时俱进地更改了念叨的词句:

“二月二,敲卧房,阖家安康喜洋洋;二月二,敲客厅,雅俗共赏亮晶晶;二月二,敲餐桌,幸福生活美多多;二月二,敲家电,百姓福利一件件;二月二,敲门铃,邻里和睦乐融融;二月二,敲楼梯,步步登高笑眯眯!”(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