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频播报 津城百态 津门底蕴 文苑天地 精彩图片
文史博览 科普园地 健康养生 海河评论 邪教辨析 案例追踪
提前规划超过九成 “95后”毕业生求职更理性
发稿时间:2018-07-05    来源:北方网

  今年,“95后”大学毕业生将走向职场。和曾经让部分用人单位头疼不已的师兄、师姐们相比,“95后”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道路有怎样的期待与规划呢?他们是更加追求理想主义了,还是更加理性、务实了呢?两者是否可以兼得?

  本期“今晚调查”在天津市多所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通过问卷星展开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402份。其中男生占46.02%,女生占53.98%;大四毕业生占38.81%,大二学生占26.37%,大三学生占15.42%,大一学生占11.44%,硕士、博士研究生占比为7.96%。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95后”毕业生不一样的职业态度。

  爱天津才留津

  “北京很好,我选天津。”小艾留在朋友圈里的这句话,得到了很多同学的“点赞”。

  她今年毕业,春天去北京实习了三个月。她常常在加班五个多小时后走出办公楼,眼前是灯火辉煌的不眠之城,很有成就感。直到某个周末的下午,她出门扔垃圾,才意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似乎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了。早晨上班的时间浪费在人挤人、站转站的地铁里,午休就是在格子间里叫外卖,晚上加班加到繁星满天,周末也累得只能在家里睡觉……

  这样的生活真的是她想要的吗?上大学时,她是摄影社团的成员,最喜欢拿着相机拍摄街巷生活景象。她熟悉阳光从不同角度洒向城市的样子,珍惜林荫中的小洋楼、市井人家的烟火气,还有走在街头总能遇见的、陌生人友善的笑容。她打开电脑看自己拍摄的照片,在看到夕阳余辉里的民园体育场时,突然鼻子一酸。

  在前不久的一次面试中,面试官注意到她在北京的工作经历,问她为什么回到天津。她想了想,给出了一个让自己很满意的总结:“天津,能接纳我的大目标,也能包容我的小心愿。我想在这里工作,也想在这里生活。”

  爱上天津的理由

  毕业季,是告别,也是启航。天津不仅给大学生留下幸福记忆,也让他们拥有美好希望。在谈到为何报考天津时,41.79%的大学生认为天津“靠近北京,有国际化大都市的气息”,32.34%的大学生“对天津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27.86%的大学生“喜欢天津的风土人情”,“重视天津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接受调剂”的大学生占比均为16.42%,11.44%的大学生“看中天津的社会福利政策”。

  此外,仍有三成以上(35.32%)的大学生表示选择天津是因为“不想离家太远”,故土难离的“天津情结”在今时今日仍然存在,或许未来也将成为“新天津人”爱上天津的理由。

  自由选择的动力

  今年毕业季的“抢人大战”在全国各地火热上演,毕业生们可以享受到的待遇更好了、选择更多了、可以预期的未来发展也更长远了。从调查结果看,本市大学生有明确意愿留津的占比略高于想要去其他城市发展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去往哪座城市表示尚且“说不清”。

  不久前,天津市人力社保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18年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通知说明,在毕业年度内天津普通高等院校中有就业创业意愿、积极求职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均可享受求职创业补贴。家庭有困难的毕业生也能得到相应的照顾,展现了天津这座城市亲切的人情味儿。而这一点,或许正是很多毕业生想要留在天津的驱动力。

  直面竞争压力

  一个岗位、三轮面试、四个周末、七月底出结果……安雅在不断的期待中又不断感到焦虑,但这是她的选择。她是少数在高考后填报了向往的专业、在求学期间日益深沉地爱上了这个领域、在毕业后坚定不移地选择对口就业的年轻人。她说要做“不退缩的理想主义者”。

  如果没有对本专业足够的热情,她不会在大学毕业后坚持读研。研究生的毕业时间是1月,想要“对口就业”的愿望,让她煎熬了大半年。“刚知道这家事业单位有招聘需求的时候,觉得很开心。可是流程太长了,在这半年里我也拿到了一些北京、上海和深圳的offer,也是比较好的工作机会,只是专业不那么对口,最终还是放弃了。”她相信自己的专业实力,但同时也对未来不断的考试、未知的竞争感到某种压力。

  有压力更加务实

  调查显示,六成大学生对就业感到明显压力。感觉压力很大、担心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占24.88%,感觉压力较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占38.81%,感觉压力并不太大、相信总能找到工作的占33.83%,完全没有压力、认为肯定能找到满意工作的仅占2.48%。 拒绝盲目自信,直面就业压力,让大学生群体显得更加务实。

  在谈到首次就业的期待月薪时,49.25%的大学生选择了3000元至5000元的薪资区间。数据与《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的2017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4317元相符,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对就业形势的认知之深入。

  找工作不畏竞争

  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就业信息。其中,专业招聘网站或人才市场信息的占比为29.85%,是大学生的首选。在谈及大学生就业的难点所在时,白热化的竞争占比超过两成。

  即便如此,仍然有近八成大学生觉得自己能通过参加招聘会(28.36%)、网上投递简历(20.40%)、社会公开招考(14.43%)、实习单位录取(13.43%)等社会渠道找到工作。而认为自己还可能通过家人安排、导师推荐、同学联系等方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占比均不足一成。

  “考证”渐成热潮

  大米是师范生,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等级证从一开始就是她的“囊中之物”。在校期间,她所住的宿舍学风严谨,她也在室友的影响下,加入了“考证”大军。

  今天的大学生对“考证”并不陌生,各行各业都需要从业资格证,想要多掌握技能也需要有相应的证书作为凭证。有些大学生为了职业需要而频频考证,有些大学生为了兴趣爱好而考证,还有些大学生只是考证上瘾,“毕业时手里攥八九个证都是小意思”。

  英语和计算机资格证自然是要考的,大米还考了日语证,为了未来能“自助游不用翻译”;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原本不在计划内,因为室友买了教材想要平摊费用,她索性也考了一个;此外,她还考下了驾驶证、硬笔书法证等“不知道有用没用的证”。她觉得在考证这件事上,文科比较受限,因为听说理工类院校有的同学考下了某些证是可以被用人单位争抢的。当然,她也听说同校的一位师姐因为成绩好、考证多、双学位,被一家只招硕士毕业生的名牌学校破格录用了。类似的故事,鼓励着一批又一批关注未来求职问题的大学生。

  提前规划超九成

  “95后”在职业选择方面展现出了独立性与前瞻性。

  调查显示,38.31%的大学生有一定的职业规划,但还没有非常仔细地考虑过每个细节;37.31%的大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但只有近期规划而没有长期规划;20.90%的大学生有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包括远期(奋斗方向)、中期(职业规划)、短期(3至5年的阶段性目标)都慎重考虑过;只有3.48%的大学生从未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有所规划,受益于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对此的重视与支持,互联网教育服务也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过半大学生“考证”

  为了迎接就业,大学生们不仅积极进行职业规划,还提前做了各种准备。调查显示,在校期间,大学生为就业做的准备主要包括以下众多方面:

  “参与社会实践”占62.69%,“考取证书以备不时之需”占51.24%,“获取优异的学习成绩”占47.26%,“参加社团组织”占41.29%,“提升学历水平”占40.30%,“培养创新意识”占39.8%,“提升形象气质”占38.31%,“通过社会交往拓展人脉”占37.81%,“与人合作完成项目”和“赢得更多荣誉”均占32.84%,“提升动手能力“占31.84%,等等。考证占比略高于考取更好成绩的现象,或许会为一部分“考证上瘾”的大学生敲响了警钟:毕竟,在校学生的本职还是提升学习成绩。

  创业是一种能力

  对于“95后”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和“创业课程”是需要对比选择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同时参加了就业和创业的培训,在他们看来,无论培训的内容是什么,都有益于提升自我、面对挑战。

  在面对毕业季的选择时,半数以上的受访大学生首选计划都是就业,另有三成以上的大学生计划继续学习深造。

  天津体育学院学生处负责创业工作的魏玉平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从去年9月开始,学校已经把创业基础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保证小班教学,保证教学效果。“我们注重的是创业思维教育和方法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思维,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的能力。现在学校的创业氛围很浓厚,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创业比赛、创业教育活动的热情。很显然,学生们也意识到,参与创新创业学习对自己的成长有很积极的作用。”

  魏玉平老师不赞同社会上广为传播的“创业成功率”的概念,他认为这个概念尤其不适合刚走出校门或者还没有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注册公司就是创业成功了吗?运营起来就算成功了吗?如果学生从在校期间开始创业,毕业两年之后公司能在市场上立足,我觉得就算成就斐然了;如果学生还没有创业或者以后也不打算创业,但是他拥有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将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