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产业援藏升级 让农牧民真正富起来
来源: 天津广播电视台  作者: 刘陈强  编辑:李彤  2018-07-14 21:04:42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产业扶持是天津对口援藏的重要内容。近些年,天津在对昌都的产业帮扶上持续升级加力,一方面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一方面通过引进天津企业补足当地短板,使昌都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让农牧民富起来。

七月的藏东高原开始进入雨季,山腰上的米若村在蒙蒙细雨中绿意盎然,宛如一副油画,村民庸青措姆告诉记者,村里的近百亩山坡地往年种的都是青稞,今年有一半种上了藏药材。

昌都市卡若镇米若自然村村民庸青措姆:天津来的农业专家说我们这里可以种植藏药材,还派来了技术人员教我们种植技术,你看,现在这些藏药材都长得不错。

昌都市以牧区为主,所谓“五分草地三分林”,适合耕种的土地大多也是种植青稞,经济效益并不高。天津援建干部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米若自然村的土质更适合种植藏红花、胡巴、藏木香等藏药材,经济价值也能高上十几倍。今年初,两间巨大的日光育苗温室在米若村的山坡地上建了起来,村民在这里可以边打工,边学习藏药材种植技术。

昌都市卡若镇米若自然村村民庸青措姆:在这里学习种植藏药材,不仅离家近,每天还有150元的收入,现在,我家的地里都种上了藏药材。

如何让有限的援藏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更大程度带动当地的贫困户增收、脱贫,既需要立足优势,也需要补足短板——昌都市没有规模化的种植基地,蔬菜瓜果都要从内地运输过来。不久前,由天津企业投资的昌都市规模最大的农业综合体──博宇现代农业生态园启动建设,21座温室大棚横卧在山谷间,成了左巴村最抢眼的“风景”。

天津生宝集团总经理顾靖:在大棚中间,还计划建设一个1600平米的培训学校,这个培训学校,主要培训藏民种植和养殖的技术。//可以通过我们天津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林果所,包括畜牧研究所,给他们远程授课。

这个农业园不仅将极大地解决当地居民吃菜难的问题,还为周边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57岁的多嘎和妻子就在这里一边打工,一遍学起了蔬菜种植技术。

昌都市卡若镇左巴村村民多嘎:我们每天收入是每个人170元,我们两个在这打工,交学费,娃娃生活什么的,就是方便多了。

昌都市卡若镇左巴村村民姆永:天津的产业园,给我们生活上的帮助特别大,在这种菜每个月都能挣到三四千,感谢天津的援建者。

从规划农业技术远程培训,到为阿旺绵羊这样的畜牧业打造育种、销售的“全产业链”,产业援藏正在一步步升级,与此同时,由天津投入8600多万参与援建的昌都职业技术学院,眼下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在校学生将达到6000人规模。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技能型人才。

昌都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天津援藏干部徐金陆:它可以充分利用天津市已经成熟的学科门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然后结合当地的精准扶贫,(在)农业、牧业,以及畜牧业等方面,将为西藏本地培养一大批相关领域需求的“金牌蓝领”。

昌都市委副书记、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前方指挥部总指挥于树民:不单纯的是通过一些产业项目的实施,为当地的群众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同时我们在这些产业项目当中,着力培养咱们这些当地群众的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从设施上、品种上、技术上、管理上、还有经营上,探索一套比较适适合的模式、把这套模式留给昌都的干部群众,这样昌都的自我发展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点击天津新闻 触摸天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