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企业营销不需要“善意的谎言”
来源: 北方网  作者: 新报张平  编辑:侯静  2018-07-18 10:07:25

  日前,一则消费同情心的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对张丽(化名)来说,夏天给街头的兼职推销员买一瓶3元钱的饮料,是出于一份热心肠。然而她发现,推销员随后将这瓶饮料试图以10元钱的价格卖给路人。她在成都蜀西路附近的遭遇,让她觉得自己的爱心被利用了。公司解释说,此举是为了锻炼推销员交流和推销等业务能力。

  夏日炎炎,街头的营销人员确实很辛苦,冒酷暑,提业绩,当只为一瓶水央求路人,相信不少人也愿意伸出援手,毕竟价钱也不高,纯粹举手之劳。让人没想到的是,画风瞬息万变,销售人员转脸将水高价售出,弄得爱心一地鸡毛,让人倍感上当,如此消费社会同情心,真的好吗?

  其实,类似利用爱心,消费同情心的营销行为并不鲜见。前不久,全国多地刮起了“水果滞销”风,就在消费者慷慨解囊之际,却发现这是一种营销套路,就连画面上无助的老人如同模板一样被应用在各地的宣传中。结果可想而知,你上当了。当善意遭遇谎言,爱心用来消遣,这种悲情营销让人很不是滋味,更让人气愤的是,狼来了的故事讲得多了,信的人少了,当有人真正需要帮助时,却要为这种营销谎言而买单。

  比起消费同情心的悲情营销而言,新闻中营销套路更进一步,属于赤裸裸的欺骗。营销是一门学问,现实中,当消费者对两款产品难以取舍之际,成熟的销售人员通过一个诚意的举动,善意的沟通,良好的服务,打动消费者。初入职场的销售人员固然需要培训,也要开阔视野,“脸皮儿”不能太薄。而业务熟练并不等同于投机取巧,人际交流并不是睁眼说瞎话,如果营销人员随意信口雌黄,只拜金不讲诚信,为业绩不择手段,既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抹黑的更是企业的信誉。相信这样的企业,在时代的大浪淘沙,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存活的可能性恐怕几乎为零。

  企业营销离不开文化的培育和创意的点睛,也是文化与创意的综合表现。优秀的企业文化更能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员工充满归属感和自豪感。当然,良好的创意离不开营销规律的把握、行业现状的科学分析,以及产品优势的客观评价,如果只为博眼球,拿恶俗当有趣,拿奇葩当创意,欺骗误导消费者,善意的谎言一旦被揭穿,逾越制度红线,必然会受到道德与法律谴责和制裁。

点击天津新闻 触摸天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