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彬 用舞蹈与世界对话
来源: 天津网  作者: 刘达  编辑:刘颖  2018-09-27 08:05:34
王亚彬 1984年生于天津,国家一级演员、舞蹈家、编舞、制作人。多次获舞蹈赛事金奖,五次登上央视春晚。创建“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原创品牌,主要舞蹈作品《与你共舞》《生长》《青衣》等。

  印 象

  爱跳舞的

  天津女孩

  天津网讯:9月30日,王亚彬的又一部舞剧《一梦·如是》将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上演。这一次,王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将以当代视角讲述鸠摩罗什的故事,用舞步丈量大漠,带观众一起梦回千年之前。

  今年4月,王亚彬曾带着舞剧《青衣》到天津大剧院演出。那部舞剧被她称为自己30岁后最好的遇见,回到天津演出,也让家乡父老遇见了更好的王亚彬。9岁离开家到北京学习舞蹈,25年后以艺术家的身份重回故里,满载的不仅是荣耀,还有惊艳的舞姿和多彩的人生。

  1993年,王亚彬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主攻中国古典舞,2003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同年获第七届“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在舞蹈创作愈发稀缺的时代,她通过纯粹的舞蹈回答了为什么要跳舞的问题。2009年,她创建“亚彬舞影工作室”,担任艺术总监并制作“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一季《与你共舞》,获得多方关注与好评,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舞者和编舞。

  王亚彬是真的不施粉黛,采访时见到她是一张完全素颜的脸,像一块璞玉,通透中带着古拙。她的清淡让你更想靠近。靠近点,更看清楚一张干净的脸,看清楚一双透亮的眼。她说话频率很稳,也很平,用现在综艺的标准衡量恐怕是“节目效果堪忧”。每次演出结束,观众都很热情,现场氛围也非常活跃,但只要王亚彬一上台开口,台下立马就变安静。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可能是一种天生平淡的人。”她的眼神有一种超出年龄的坚定。17岁时,有摄影师为她和其他演员拍照,那位摄影师对她说:“你的眼神很笃定,和别人不一样。”小小年纪就独立生活,练就了沉稳的个性,而生性相对单纯,又让她更坚定了方向。她说,就像开车,你知道要走哪条路,内心就不慌张。

  作为天津人,王亚彬每次回家,从下火车的那一刻就左瞧瞧右看看,看着老城的点点滴滴,心里想着离狗不理包子又近了一些。从原来包子论屉卖,到现在包子论个儿卖,“狗不理”都是王亚彬的心头好。“小时候我一次可以吃13个包子,最喜欢三鲜馅,里面有海参,特别怀念。除了包子,还有大麻花、煎饼馃子、豆腐脑,也是每次回家必须要吃上一遍的!”这是每个身在异乡的天津人共同的念想。

  与世界一流艺术家合作

  用舞蹈语言讲丝绸之路的故事

  记者:舞剧《一梦·如是》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王亚彬:最打动我的就是高僧鸠摩罗什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和道德力量。此次创作是“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十年,第九季,讲述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离不开这些光耀千古的人物。鸠摩罗什是千年丝路上文明、文化的传播使者之一,他是一个由西向东行走的灵魂,我们无法确定,遥远的中华大地为何如此吸引他。鸠摩罗什越过荒漠、孤独、艰辛,经历了历史的动荡,来到河西走廊。在这里他由人变成神,由神又回到人,他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困厄,直至化解。今天,我们以更开放的姿态和胸襟面对这个人,我对鸠摩罗什充满无限崇敬,渴望用舞蹈,用舞者的肢体动作让这个伟大的灵魂复活。他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他的经历是中国的,而他的思想则是世界的。希望这部剧能引起人们关注这个历史人物,通过跟随他在大漠上的灵魂之旅,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内心世界。

  记者:这部作品题材宏大,在编舞上做了哪些尝试?

  王亚彬:每次“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的创作都有新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生长》将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与当代风格融合;比如《青衣》一气呵成的全新舞剧结构与多线索呈现故事的方式。而《一梦·如是》秉承了“朋友们”系列“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创作理念,同时又挑战了“传记体”的叙述方式,上下篇章相互独立又交相呼应。这需要严谨的剧作结构,以及动作语汇的创新。这部舞剧应该是第一部在舞台上表现高僧鸠摩罗什的作品。

  记者:这部舞剧的主创班底由多个国家的艺术家组成,体验如何?

  王亚彬:这又是一次令人非常兴奋的过程,中、日、英、法艺术家组成的创作团队,一起走近丝绸之路,一起携手讲述中国故事。这其中包括擅长营造独特舞台氛围、与多位世界级编舞合作过的灯光设计威立·西塞、舞美设计迈特·迪力、日本作曲熊地勇太、造型设计王嘉、视觉设计赵建伟,亚彬舞影工作室的青年舞者徐一鸣、张亚鹏、彭莹、刘琦琦、卜瑞、李帅、杨明迪等也都参加了演出。感觉特别棒,国际团队不时闪光的创意和想法,令我忘却排练的辛苦。当设计图诞生后,我知道这部戏成了!

  记者:这部舞剧有古有今、有真实有梦境、有现实有虚幻,您认为观众可以看懂吗?或者您建议观众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角度去欣赏它?

  王亚彬:我完全不担心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天津的观众朋友们会看不懂。今年4月舞剧《青衣》回到家乡时,演出效果特别好,我也有种瓜熟蒂落的感觉,在最好的城市,遇到的一定是最好的观众。那个成语特别贴切,“博古通今”,观众可能不一定了解鸠摩罗什的故事,但一定会被他的人性光芒撼动,相信观看这部舞剧的过程会是一次绝妙的精神之旅。

  记者:您也提到《青衣》在天津演出的效果,这次再回天津演出,有什么不同的期待吗?

  王亚彬:作为海河哺育长大的天津姑娘,带着自己成熟时期的成熟作品回到家乡,着实是件感动的事。9岁离开家乡,在这25年中,我到过很多国家的剧院演出我的作品,殊誉获得了不少,但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今年受到家乡最好的大剧院的邀请,带来两部全新作品,让我觉得漂泊的心终于落定──瓜熟蒂落。也希望未来可以更多的回到家乡工作、创作,特别有冲动想要创作一部关于天津这座城市的舞剧,来讲述我对家乡的爱。

  19岁主演央视春晚舞蹈作品

  庆幸能与舞蹈始终相伴

  记者:舞蹈的求学之路是怎么开始的?

  王亚彬:在学习舞蹈之初,我并不懂得舞蹈的真正意义,父母为了让我艺术性地“强身健体”,送我去了平生第一个舞蹈班。我的舞蹈启蒙老师教了我三年,无数次对我父母讲:“亚彬未来一定能成为出色的舞者。”就是因为这种肯定,让我有勇气报考北京舞蹈学院附中,走上舞蹈专业道路。“十年磨一韵”,经过严酷的专业训练,锻造了作为专业舞者的肢体,舔尝了艰辛、苦涩,发现了舞蹈之美,激发了我对舞蹈的爱。我想,凡事有爱才能持久,才充满激情。

  记者:您很早就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当时心情如何?

  王亚彬:我最早登上央视春晚是在2003年,大四,19岁,主演作品《狮舞东方》。当时心情很激动,因为自从到了北京,我父母就很少看到我的演出。春晚正好可以让父母和亲戚们直接看我表演。现场不少演员都有些紧张,我却很兴奋。演出下来,一下子接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六十多条短信,我想春晚的力量真大,可以一下子让这么多人看到我的舞蹈,高兴极了。

  记者:参加春晚是不是让您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您又做了哪些事?

  王亚彬:第一次春晚过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成为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舞者和教师。我觉得很踏实,可以与我相爱的舞蹈为伴。到了25岁,我成立了亚彬舞影工作室,创建“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这个艺术品牌,这在行业里算是一次创举,影响了一批青年舞者和编舞。

  记者:您从一开始就认准要做舞蹈家吗?是否有过自我怀疑?

  王亚彬:我很感谢母校北京舞蹈学院,十年的舞蹈教育不但赋予我作为舞者的“身体行动力”,更将我领进舞蹈殿堂,让我具备了非常好的舞蹈基础。训练有素的肢体支配力也让我在现代舞、当代舞领域不断拓展,现在回过头来看,特别感激那段漫长艰涩的过程,真的太苦了,但想想觉得很值。

  记者:您拿过很多大奖,最看重哪一次,为什么?

  王亚彬:获得殊誉是对自身成绩的肯定,但我从来都是非常冷静和理性地面对自我。从当年“拿奖拿到手软”到日后的舞蹈创作者,从单纯的舞者到编舞、制作人,这其中的甘甜只有自己知道。我希望的不是重复历史,而是创造历史,将最棒的“中国创造”带到世界舞台,让更多人欣赏,我感激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所有家人、老师、朋友们。

  用文字记录舞蹈人生

  希望我的舞台越来越广阔

  记者:说说您出书的经历吧,这么忙为什么要写书?

  王亚彬:第一本书《身体笔记》几乎跳舞的孩子们人手一本,第二本书除了跳舞的孩子们会看,更多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给予我反馈。

  记者:第二本就是2016年出版的《生命该如何寄托──一位舞蹈守望者的思想手记》吧,分享了很多舞蹈的痛。

  王亚彬:是的。这确实不是一个轻松的书名,可能和我的舞蹈艺术一样,带有鲜明的印记,这个书名也集结了这些年我对于生命的一些审视和思考。书中内容有三部分:“隐忍的生命之痛”“我选择了舞蹈,舞蹈也选择了我”“生命该如何寄托”。我通过文字抒写出一种特别强烈的感受,以及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这些文字如同我舞蹈的倒影,透过它们,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舞者生命中的面对、游离,和对于生活、生命的艺术性表达。

  有人说这是一本读起来“很疼”的书,生命里有许多令人兴奋、开心的事,但从出生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伴随着疼痛来到世上,之后疼痛一直跟随我们成长。我的写作、舞蹈一部分是为自己,一部分是为了遇到知音。

  记者:平时您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有没有做影视的计划?最近主要在做什么?

  王亚彬:一般会看经典小说、诗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真的太美妙绝伦了,还会看剧本、人物传记和心理方面的书。影视计划的话,正在筹备将舞剧《青衣》拍成艺术电影,有机会也会参演一些质量上乘的影视剧。

  2019年是“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十季,第十一年,目前正在筹备这些年精品力作的集锦,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是如何从本土生长并走向世界的。接下来会有一系列新作品,包括刚刚完成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全球翻译计划,北京国家大剧院制作、英国著名导演提姆·修普执导的莎翁戏剧《暴风雨》,以及参加美国舞蹈节的作品,我希望我的舞台创作会越来越广阔。

  王亚彬口述 

  以纯粹的舞蹈

  来回答我们为什么跳舞

  离开家那年我9岁,还是一个小朋友。爸妈送我去学校,带着锅碗瓢盆和被褥,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去住集体宿舍。从那时开始,我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去水房打水是个力气活儿,我拖着四个大暖壶,那时个子小,暖壶底儿蹭着地面。不过我适应能力很强,各方面还都做得不错。

  有一次周末,爸爸请假来北京看我上课,没想到我人发蔫,练功比平时慢半拍。他喊我过来,摸摸头。爸爸唯一一次看我上课,还赶上我发烧去了医院。从医院出来抽奖,我们抽中了两袋洗衣粉,哈哈。这些都是小插曲,让我更独立,依赖性比较低。这种性格有利也有弊,有时会给自己很多压力,其实给别人分一点,可能会轻松多了。

  我是一个专注的人,9岁到19岁这十年,除了练功,就是休息和看书,去过最远的地方需要从学校坐三站公交车,虽然物理距离很近,但思想却走得很远。学校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讲电影、讲文学、讲文艺理论,一下子为我打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如果不是他们,这些作家、导演、电影,可能都不会这么早走进我的生活,并对我的艺术生涯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说到老师,我有很多需要感谢的好老师。有一年沈元敏老师给我们排练一个舞蹈作品,她是一位有能力又低调的老师,她发现我平衡能力好,夸奖的同时又教给我很多好方法。那个作品排练完,我好像换了一个人。还有我大学古典舞系的老师们,他们让我感到一种广博的心胸,我后来发现,一个人的艺术能做到什么高度,和心胸、眼光有特别大的关系。

  性格所致,有些爱和感激,我不太会说出口,但内心确实有非常多的感谢和感恩。后来我创建“亚彬和她的朋友们”,想以纯粹的舞蹈来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跳舞。一定程度上,我们引领了年轻的舞者和编舞,爱舞蹈的人集结在一起,散发出的光芒是很震撼人心的。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很感激我,因为跳舞的人很多,但能得到舞剧主演的机会不多,有些人通过这个平台被更关注和喜爱。说实话,如果能发觉和培养更多年轻舞者,那种喜悦并不亚于我自己跳。

  从艺术家这个职业本身来谈,我很幸福,生活中可以不断通过艺术创作去探索未知世界。这些创作会让我更加充盈,生命会变得特别饱满。做舞蹈创作,不仅要有匠人的静默,还得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世界上每一部经典舞剧都需要很长的创作和打磨的时间,所以我不会着急,就是慢慢溜达下去吧。热爱的东西正好成为我的事业,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幸福。(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点击天津新闻 触摸天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