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老人的喜与忧 社区智能照料“空巢”变“暖巢”
来源: 北方网  作者: 日报韩雯  编辑:曲璐琳  2018-10-17 09:30:35
老年人日均使用微信仅比青年人少0.49个小时

  天津北方网讯:又到一年重阳节,今天是我国第六个法定的老人节。从市老龄办了解到,目前,津城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已达到246.06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3.43%,这意味着大约4人当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津城百岁老人人数也创历史新高,达到399人,年龄最长者108周岁。

  提及老年人,不可回避的话题自然是晚年生活如何度过。受传统观念影响,您一定会认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单调乏味,每天除了外出买菜,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家里,看看电视、听听广播、读读报纸,其实不然,智能时代也在改变老年人的生活,聊微信、刷微博、上淘宝、玩网游、点外卖……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指尖上的触动”让老年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连日来,记者走近老人身边,记录下当今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对于智能生活,老人们也有话要说。

  喜

  视频编辑 网购“秒杀”

  旅行说走就走

  今年68岁的张红雁,可以说是闲不住的老人,从周一到周五,天天要到市老年人大学上学去,学的课程很“潮”,年轻人都不一定熟知,“我目前学的课程有摄像策划和编创,老师教我们使用EDIUS软件将多个镜头衔接起来。我跟你说啊,拍摄视频时,一个画面要定格3秒钟,再转移下一个画面,这样后期制作编辑起来画面连贯顺畅。还有拍摄的图片要想配音乐,一定要在一句歌词结束后插入画面,这些都是老师教我们的技巧,很实用的。”张红雁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手机,向记者示范如何“专业”摄像。谈及上课的收获,老人滔滔不绝。

  从忙忙碌碌的上班生活,到退休后无所事事,张红雁也曾一度情绪低落,直到报名成为老年大学的一名学员,从此生活发生了改变。“我最初报的是计算机课程,因为总看女儿上网,就想着家里也有条件,正好可以学以致用。后来,孩子不用的苹果手机,闲置也是浪费,赶巧老年大学也有教如何使用苹果手机的课程,我就报名了,现在聊微信、网购、扫二维码使用共享单车,对于我来说,不是难事。”

  张红雁平日里喜欢网购,因为亲戚朋友大部分在外地,经常见面不方便,她总是在网上挑些物美价廉的商品,直接快递给亲戚朋友。“你看,这样多方便,省得像过去逢年过节,拎着大包小包挤火车走亲戚串朋友了。”张红雁也时常在网上关注飞机票的价格,看到有合适的,她就会“秒杀”入手,和老伴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了地方,张红雁说,通过手机,可以找到最近又便宜的旅店,想报个旅行团,网上也能找到,“这都是我这几年上老年大学学到的知识,人到老了,就得学到老,我特别佩服我们学校80岁的于老爷子,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课堂上,学一遍,记不住,老爷子就会拿着小本子,反复记、反复操作,现在,跟我们一样,网上购物、叫外卖,还有网上挂号,样样都会。”采访中,张红雁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社区智能照料

  “空巢”变“暖巢”

  今年国庆假期,家住河东区橙翠园社区的冯桂月老人迎来了和两个儿子团聚的日子。以往,为了忙活一桌丰盛的饭菜,老两口要提前一天坐公交车采购。而如今,社区里有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提供点餐服务,帮他们减轻了负担。冯桂月说,与饭馆点餐不同,这些送来的饭菜都是半成品,下锅一炒就行了,比在外边吃实惠。平日里,她和老伴儿就吃人家送来已经做好的饭菜,两荤一素,15元,也不贵。

  “这是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给我们老年人配备的智慧居家宝,通过它足不出户吃的、用的送上门。”智慧居家宝如同IPAD一样,冯桂月和老伴儿对着屏幕进入点餐界面商量着做哪些菜。“儿子爱吃松仁玉米,家里有炖好的牛肉,再买点儿土豆、胡萝卜……”没一会儿工夫,做饭的食材全部进入了购物车。大约一个小时左右,这些食材送到了家。不到半小时,丰盛的饭菜摆上了桌。看着孩子们吃得那么香,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送走孩子们之后,冯桂月和老伴儿也各有各自的事干。“趁着七天长假,俩孩子也想叫着我们一起旅游,但毕竟年龄大了,去远地方也不方便,我们就不给他们添乱了。”冯桂月说,我们这一代老年人算是赶上好时候了,不像过去,也没有多少娱乐消遣方式,现在,有手机,可以聊天、看新闻,社区里自打建立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生活更是充实,天儿好,就和老伴儿去中心,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社团活动;还有智慧健康产品体验区,以前在商场看见的按摩椅,觉得贵,用不起,现在只要花1元钱,随便坐,特别是健康筛查机器人,只需识别人脸就可以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各种先进的仪器,比如,对着电脑打网球,让人开阔眼界。天儿不好,即使在家呆着,轻轻一点智慧居家宝,各种娱乐节目随时看,需要的服务送上门,这才是真的安享晚年。

  专家声音

  帮助老人搭上

  智能生活快车

  “一部分老人面对智能化生活的种种不适应,一方面与老人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趋弱有关系,他们对于高科技的东西往往有畏难心理,不愿用,学不会,没人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的各种智能应用忽视了‘适老化’。”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汪洁说,就拿智能家电来说,目前已经成为家电市场的主流,可是,其操作复杂、功能繁多,目标定位群体仍是中青年,老人适用功能简单的传统家电少之又少。对智能手机,老人们也是又爱又怕,大部分老人虽然愿意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但对智能手机的各种复杂性能无法驾驭,害怕不小心误点了什么应用,很容易被多扣话费,也害怕绑定银行卡,钱怎么花出去的自己都不知道。

  汪洁说,智能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我们不能忽视老年人对智能化的需求,要拥抱智能化时代,老年人不能掉队。帮助老人搭上智能化生活的快车,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不少公共服务部门,都借助互联网手段,推出了智能化应用,既提高服务效率,也节省人力物力。为了方便老人使用,尤其在医院、养老院等老人集中的区域,开通网络自助服务时,一定要操作步骤简单,并配有简洁、明确的导引图,方便老人快速学习使用;而且,考虑到老人的现实需求和生活习惯,也可以预留个别人工服务,帮助老人讲解和操作,让他们能够尽快适应自助办理服务。社区里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也应该既提供健身讲座,也提供智能化生活的学习讲座,让老人能够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帮助老人搭上智能化生活的快车,企业也应该具备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其实,老年人不是不能接受智能家电产品,他们欢迎的是“适老化”智能家电。一方面,当下智能家电功能多样,使得老年人操作起来困难。另一方面,为老年群体开发设计的智能家电几乎为零。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步退化,他们需要一些智能化的家电辅助生活,解决一些生活障碍。企业应开发制造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家电,比如,推出各种智能家电的简化版,功能少但使用方便,或者为老人设计语音提示、定时提醒、声音控制等多种服务功能,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能更加智能化。相信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老年人对各种智能化应用的接受程度会越来越高。

  忧

  智能设备难住老年人

  不可否认,智能时代在带给老年人生活乐趣的同时,也有不便的地方。张红雁向记者讲述了她的邻居到医院看病时的尴尬境遇。

  张红雁的家离天津医院比较近,所以平时看病、拿药,她都会去天津医院。有一天,张红雁发现天津医院智能挂号机器前排起了长队,原来医院取消了所有的人工挂号窗口。在智能挂号机挂号,对于张红雁来说,早已轻车熟路,因为老年大学教过他们这方面的课程,但她的邻居却犯了难。

  “张婶,这怎么挂号啊!”“没事,一会儿,我帮你。”等张红雁帮邻居把医保卡插入机器后,一步步操作,最后却因医保卡内金额不足,挂号失败。“我用手机给你医保卡转账,你把现金给我。”对于张红雁的提议,她的邻居有点儿犹豫,谢绝了张红雁的好意。等张红雁看完了病,准备拿药时,她的邻居找来了,说,“张婶,还是你帮我转账吧,那边往银行卡续钱的机器排满了人,等卡里有钱了,再挂号,估计早就没号了。”张红雁陪着邻居看完了病后,向医院提出建议,要为老年人考虑,很多人是不会使用智能机器挂号的,“估计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提这样的建议,没几天,医院又恢复了人工挂号窗口。”张红雁说。

  如今,各个医院使用自助机,不仅仅是挂号、缴费,还有打印各种检查、就诊单据,获取打印结果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是扫描二维码,有的是直接输入卡号,有的需要插卡或刷卡等。相比年轻人几秒钟就能实现的操作,也许老年人就要花上几分钟,才能搞定。

  除了在医院的智能设备面前碰壁,在银行,每到退休金发放的日子,老年人带着板凳排长队的景象并不稀奇,为何老年人宁可等上三四个小时排队到柜台取钱,也不愿使用方便快捷的ATM机?为此,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老人,“我不会使用ATM机,总觉得这个机器不可靠,而且又是高科技,使用复杂。最担心如果操作动作慢了,卡被吞了,怎么办?另外,如果密码被别人看到,就不保险了。相对来说,我觉得还是柜台取钱比较安全。”“年纪大了,眼睛不好,取款机上的字太小看不清楚,很容易按错。现在电视里经常报道一些在ATM机取款时,银行卡被复制或者钱被刷走的新闻。所以,我一直不敢用这样高科技的机器。”操作复杂、取款机上的字太小、害怕钱被盗,成为了老年人使用ATM机的绊脚石。 

  还有各式各样的“智能家电”,大尺寸液晶电视摆在面前,却不知如何用遥控器切换平台;新款微波炉十多个按键,反倒连热碗剩饭都要提心吊胆;全自动洗衣机十余项功能,多半只能当成摆设……如今,家电纷纷标榜“智能化”,但程序繁琐,让许多老人感叹无从下手。

  近七成老人曾在微信受骗

  目前,智能产品老年人使用最多的是智能手机,不少老年人抛弃“老人机”,换上“智能机”,为的就是可以玩微信。

  腾讯研究院曾与深圳大学联合发布《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报告指出,微信已融入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日均使用微信的时长为 1.37 个小时,仅比青年人少 0.49 个小时。微信18 个功能,老年人平均掌握11.47个功能,其中,社交功能占 85%,信息功能占 65%,支付功能占 50%,使用转账多于支付。

  通过微信,不仅仅是让老年人和子女联系更密切,也让老年人结识了更多的朋友,随着朋友圈不断扩大,各种关于养生的文章和各地新闻、新鲜事的帖子也会纷至沓来,然而,这里面不乏“鱼目混珠”,掺杂着一些虚假信息,防范意识比较薄弱的老年人很容易中招儿、被坑。今年年初,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等机构做过调查,有69%的老年人曾在微信朋友圈受骗。

  案例

  公安河西分局就接到过老年人通过微信上当受骗的警情,受害人王大娘在微信上点击了一个链接后,就进入了抽奖界面,王大娘也没多想,随便一按,中奖了,奖品是免费获得一张价值7万元的老年医疗救助卡和一些医疗保健药品,活动组织方“老年协会”称,王大娘要想得到奖品,需要缴纳700元的税款。用700元的税款换来7万元的医疗救助卡,王大娘觉得值,就答应了,没过几天,快递员上门送来奖品,王大娘也将税款交给了快递员。

  还未等王大娘到银行查询医疗救助卡内的金额时,“老年协会”又打来电话,称还要缴纳1400元的手续费,医疗救助卡才能激活,王大娘按照要求,把钱交给了再次上门的快递员,没想到还收到了意外礼物,一个洗脚盆,这让王大娘更放松了警惕,当对方接下来以医疗救助卡需要缴纳跨行手续费、提现也需要缴纳费用时,王大娘又给了对方3000多块钱。直到从银行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医疗救助卡是假的,王大娘才恍然大悟,向警方报了警。

  警方介绍,王大娘受骗的案例是利用微信诈骗的其中一种手段,骗子四处散发那些所谓的“特等奖”,以此引起老人注意,一旦有人被“大奖”冲昏头脑而拨打了“兑奖”电话,便很有可能听信骗子交纳“手续费”“奖金税”等,造成经济损失。不论是何种“大奖”从天而降,切勿被“巨额奖金”冲昏头脑,保持警惕最重要;对方提出需预付“手续费”“奖金税”等钱款时,需仔细甄别,不要轻易转账或汇款。

  微信上的那些骗术

  目前,微信上还有哪些骗术易使老年人轻信,通过民警的介绍,记者进行了梳理,希望给老年人提个醒。

  红包诈骗

  面对上百元的免费红包,很多老年人都会心动,不由得会点击领取,没想到正在一步步地进入骗子设置的陷阱里。

  提醒:正规微信红包不需要输入银行账号提现,需要个人信息的,比如,领取红包时要求输入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等,则是遇到了“伪红包”。“伪红包”其实就是一个超链接木马病毒,当点开红包后,系统就会默认下载安装了这个木马病毒,这个木马病毒在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后,将信息传送至后台,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盗取用户的钱财。

  二维码诈骗

  骗子以降价、奖励等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提醒: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不要轻易扫。

  点赞诈骗

  这种诈骗方法最多,主要分两种情形:一是集满多少个赞就可以获得什么礼品或优惠,实际等你集满了要求的“赞”,去兑换礼品或领取免费消费卡时,发现拿到手的奖励“缩水”。二是商家发布“点赞”信息时留了“后手”,并不透露商家具体位置,而是留下电话,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的电话和姓名发到微信平台,一旦所征集的信息数量够多,这种“皮包”网站会自动消失,目的是套取更多人的真实个人信息。

  提醒:对这种点赞的信息要先查证一下,打个电话咨询,必要时可把咨询答复录下,防止商家“赖账”;也可直接实地查看,眼见为实。

  “爱心传递”诈骗

  骗子将虚构的寻人、扶困帖子以“爱心传递”方式发布在朋友圈里,其实,帖内所留联系方式绝大多数为外地号码,打过去不是吸费电话就是电信诈骗。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冒充捐助机构设立虚假捐助项目,以受害人接受捐助需缴纳手续费、公证费等名义实施诈骗。

  提醒:陌生人的相关信息或链接尽量不要转发传递,如果是看到别人转发一定要问清事情的真实情况再决定是否要捐款和转发。(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

点击天津新闻 触摸天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