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成 老老实实拍出诚意之作
来源: 天津网  作者: 张洁  编辑:刘颖  2019-03-22 09:42:16
刘家成 著名电视剧导演,早年组建中国首个影视特技队“神龙特技队”,做过演员、武术指导。电视剧代表作《铁齿铜牙纪晓岚》《高粱红了》《我的二哥二嫂》《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芝麻胡同》等。

  印象

  他的戏幽默诙谐

  但绝不浮夸恶搞

  《傻春》《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以及最近引发热议的《芝麻胡同》……提起刘家成,总是绕不开这些耳熟能详的京味题材作品。实际上,担任导演近二十年,刘家成作品的题材类型极为丰富,古装、军旅、公安、革命、都市生活,甚至偶像剧都有所涉猎,从早期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到《高粱红了》《我的二哥二嫂》,作品丰富多样且成绩斐然。他的作品往往没有动辄上亿的投资,却始终以故事和质感赢得观众。

  刘家成导演在圈内有着“京味导演”的美誉,取材于现实生活,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酱菜制作工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刘家成力图将这一非遗技艺呈现在观众眼前,《芝麻胡同》正是首次将这一技艺进行了影视化改编。虽然这部剧是他的第五部京味题材剧,但刘家成对待创作仍不敢掉以轻心。出于对自身职业的责任感和敬畏感,他始终坚持认真地拍摄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在业内,他是出了名的坚持自己完成整部作品拍摄的“吃苦耐劳型”导演,拍戏不挂名、不分组、不找人代拍,他说:“不管过去我们的戏多么火,我的做法仍然不会变,就算拍到不能拍了,也还是会坚持自己在现场。”

  很多观众发现,《铁齿铜牙纪晓岚》和《芝麻胡同》之间有一种共性,就是轻快诙谐的语言和幽默但不浮夸恶搞的气质,呈现出现实主义态度和浪漫主义情怀。身为北京人的刘家成表示:“北京人天生诙谐,有些事处理方法不一样,比较正规的事到北京人那儿能转一个弯换一个方向,自嘲着就把事情给解决了,能化解很多矛盾。”

  谈及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刘家成认为:“我们的作品应该引人向善、向上,我们的作品应该充满正能量,我们的作品应该给人们出路、给人们希望。现实主义就是客观地描写、真实地再现、艺术地表达,这三点掌握准了,我觉得拍出来的戏就会老少咸宜,打破收视壁垒不是问题。”

  地域性作品没有局限

  因为人的情感是共通的

  记者:到《芝麻胡同》播出,您已完成了五部京味剧,还会继续拍这种类型的剧吗?

  刘家成:原来是想拍完三部曲就不拍了,当初《铁齿铜牙纪晓岚》就拍了三部,我不想重复自己,希望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持平都是失败,我希望每部戏都能超越自己。后来碰到《芝麻胡同》,因为这里面有新的表达,我也有一种创作冲动,有一种超越自己的自信。

  接下来再拍京味剧也不是不可能,关键看剧本的基础是不是扎实,是不是给我提供一个空间去发挥。

  记者:《芝麻胡同》这部剧在前期筹备时遇到困难吗?

  刘家成:前期最大的难度在场景上。原来我的京味剧都拍一些实景,比如北京的三里河等地方。北京发展太快了,很难再找到当年的味道,这次只能搭景,搭了一万六千多平方米。我为什么那么在乎那些场景呢?因为场景是一个大的氛围,场景前期是给演员的,演员置身这个环境中,他就相信自己是那里边的人,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另一方面,确实能让观众从视觉上一下子就相信这个故事,这就是我理解的现实主义创作,写实让人信,这是第一位的。在停机第七天的时候,我眼看着铲车把大家看到的芝麻胡同的沁芳居、四合院全部推倒,心确实是酸酸的,但是也好,它是唯一的。

  记者:《芝麻胡同》开播后,许多南方朋友和年轻观众也表达了好感和喜爱,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刘家成:我觉得就四个字──真情实感。因为地域特色,还有京味,它是一个背景,它是地域的一个特点,但各个地方的人共通的是情感。这部戏从情感上下足了功夫,从剧本的打磨到后来的拍摄,让人感觉到人物的情感都是他们自身的,没有虚情假意,不是强加给他们的,因为每个人遇到同等的事,可能都会这样做,这样也打通了现代跟过去的壁垒,我觉得这种“真实”是我们这部剧的关键点。

  以自嘲方式面对困难

  希望给观众带来快乐

  记者:您的作品像《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语言表达非常明快、幽默,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刘家成:这跟我的内心有关。我在生活中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也算是幽默的人。当然了,我还稍微有点儿内向,跟陌生人比较“慢熟”。我非常爱开玩笑,喜欢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再大的困难我都不会愁眉苦脸。这实际上也是北京人的性格特点之一,幽默和自嘲,有时候自嘲一下就过去了,永远相信明天会更美好。所以这种性格特点,无意当中就会带到我的作品中去。故事中有些过不去的地方,我可能会简化处理,用一种调侃的、幽默的方式去解决。另外,我希望作品别带给观众太多负面情感。观众欣赏一个作品,随着人物的情绪走,肯定会有让人伤心落泪的时候,但更多的应该给观众一种快乐,让大家看完以后别太沉闷了。所以遇到特别压抑的戏份,我即便按照那个情绪去拍,后来也一定要给观众一个缓和、回转的契机,让大家的心情恢复一下。

  记者:那您觉得这样一部老北京的电视剧如何吸引、影响年轻人?

  刘家成:我身边很多都是“90后”“00后”,他们对过去的历史不太了解,但他们会觉得新鲜,觉得可信。我们会把历史做一个真实的表达,让他们看到美好,让他们看到向往,对他们有启发,这就够了。所以我觉得年轻人也是应该引领的,我认为我们的作品对年轻人一直有一个引导作用。

  记者:有从小在胡同长大的网友留言,说即使现在搬出来也总是会有依恋,您认为如何在高楼遍地的时代,去重拾那些年胡同里的情感和记忆?

  刘家成:关于这个问题我找过编剧王之理,我说你写一个新北京的故事,那是我想拍的,就是“老北京人”跟外来的“新北京人”如何相处,如何融合,如何共通,最后大家共同进步的故事。主题非常鲜明,但中间会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我们也不回避,我觉得这也可能是我后边一个新的剧本。

  记者:近期会有其他作品吗?

  刘家成:这之后是挑战一部高难度的海军航母题材剧。我并不想给自己设限,不想被标签化。通过这部剧我想让观众看到中国男人的魅力、中国军人的力量。

  跟观众交心

  不糊弄观众

  记者:现在很多电视剧被称为“悬浮剧”,不接地气,如何做到接地气?

  刘家成:第一,得让观众相信我们的作品,就是我刚才说的真实。第二,不能光纪实,文艺作品一定要有引领作用,不能光是随着潮流走,要了解观众的口味,知道观众的欣赏习惯和节奏,这是一个导演必备的技巧。还有一点,在讲故事的时候不能一味迁就,要把主题传达出来,把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症结、一些问题都找出来,然后想出解决办法,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去面对,让人看完之后有一定的启发。我觉得这是一名文艺创作者,特别是导演,必须要担负的一个责任。

  记者:如何看待收视率造假?

  刘家成:任何创作者都会关心收视率,关心销量,关心受众。影视剧是一个作品,也是一个商品,既然呕心沥血拍出来,当然希望得到市场、得到传播,希望更多的人去接受它。

  前几年收视率造假非常恶劣,造假成风,现在,尤其是最近一年多有所好转,包括我们的《情感四合院》,在北京卫视的收视率相当高。这也是一种进步,希望这种风气能坚持下去,从管理层面不要松懈,对造假真的做到“零容忍”。这样的话,就能够通过收视率区分作品优劣。这种良好风气,对市场、对整个影视创作的健康发展都有积极作用,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

  记者:一部电视剧吸引观众的秘诀是什么?

  刘家成:我觉得就是跟观众交心,就是没有糊弄观众。另外,我们的人跟故事都是实实在在的,让你觉得生活中发生过、就应该发生这些事。我们从作品各方面的品质上从没有投机取巧,就是老老实实让观众看到你作品的诚意。如果他们爱看,他们接受,觉得在这个作品中能尝出点滋味儿来,这个作品就成功了。

  剪辑时敢下“狠手”

  保证每一集都有看点

  记者:观众非常熟悉您拍的电视剧,但对您个人却不太了解,也听其他演员提到过,请您吃饭都挺难的。

  刘家成:对于额外的应酬,我觉得没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我最大的乐趣还是在创作当中。我这么多年做导演,跟我合作的朱亚文等人都知道,请我吃饭太难了。我觉得事太多了,在一百多天内,能把一个戏撑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一天拍十几个小时的戏,再花两三个小时做功课,剩下的就是那几个小时睡觉的时间。如果你出去应酬,当天是高兴了,第二天真的影响拍摄。另外有很多构思,都是要静下心来去想的。所以说这都是长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已经习惯了,改不了了。

  记者:听说您在剪辑阶段自己删戏删得特别狠,会心疼吗?

  刘家成:不心疼。拍戏时我是导演,戏拍完了,我既是导演,也是观众。剪辑师经常跟我说,导演,他们都说我剪得挺狠的,您怎么手比我还狠?我说我这是站在观众角度看,我们要保证每一集都有看点。下剪刀那会儿我觉得我真不心疼,因为下了这样的“狠手”,整个作品是有提升的。

  记者:您除了当导演,还在一些剧中担任制片人,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刘家成:因为目前我还没碰到特别好的制片人,如果碰到好的,我希望静下心来做导演。有时候你碰到的制片人如果跟你配合不好,衔接不好,会影响整个剧的制作,沟通成本太高。当制片人虽然累,但确实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就省去了很多沟通时间,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记者:成功导演的标准是什么?

  刘家成:就是拍出来的作品能让广大观众接受。我们现在强调作品的社会效益,其实我认为一部真正的好作品,无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用什么方法吸引观众来看?我觉得就是寓教于乐的方法,你得先有乐。没有乐,怎么让观众接受,怎么达到社会效益?所以好作品、好导演要整体考虑这些问题。

  刘家成有话说

  找人代拍是不正之风

  做导演一定要讲诚信

  从《傻春》开始,我历时九年的京味剧创作路程,走得极为艰难,质疑声不断。第一个质疑声,是说我的戏北方味太浓,过不了江。第二个质疑声,是市场都认流量明星,我用的都是“演员”,不是有流量的明星。第三个质疑声,是说我的故事不是最时尚的。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太紧跟潮流的话,它热得快,退得也快,我们踏踏实实讲故事,我们不追潮流,因为追潮流是永远追不上的,永远跟在后面跑。关于地域问题,我觉得地域的,真的是民族的,后来市场证实了我的判断,包括《傻春》《情满四合院》,都得过奖,准确的表达,跟观众心与心的交流,是没有地域界限的。

  对于合作的演员,我没给他们界定说,谁属于流量明星,谁属于演员,重要的是符合戏里的人物。如果我写的就是年轻人,写的就是初出茅庐的孩子,那我肯定也不介意去找流量明星。但是,来了之后,就会有要求,对这个角色的把握和定位是不能模糊的。有时,演员和所谓的流量明星,实际上不在一条道上。那些流量明星花费很多精力、财力和物力用在“人设”上,去设计包装自己;那我们演员呢,更多的心思花在分析角色、研读剧本、提高表演技巧上。他们就是两条道上的车。作为我来说,肯定愿意跟演员合作。另外一个,我是尊重演员的,我觉得演员只要贴近人物,他的功力是掩饰不住的,在给我的留言里、在我的周边反馈里,都能听到大家对演员的尊重,因为这样演员对故事是尊重的、对人物是尊重的。

  现在有些剧、有些导演找副导演来代拍,对于这个行业不正之风,我的态度可以用一个“恨”字去形容。导演应该有起码的职业敬畏感,做这个职业,挣这份儿钱,享受了观众对你的赞誉,就不能让别人来代替你干活。

  但是,现在周边确实有很多我的同行,不珍惜自己的工作,有些人自己只负责拍整部戏的一半,甚至都到不了一半,一年能同时接三到四部剧。我一年就一部剧,包括前期筹备,中间拍摄,以及后期工作。这都是二度三度四度的创作,还有一个调整期。我觉得一年接一部剧,已经很满、很累了,一年能拍三部四部剧,一定就是对付。

  就像我们在《芝麻胡同》这个戏里面讲的,酱菜的制作必须经过风吹日晒,戏里的严振声是酱菜园子的掌门人,本身他最讲究“诚信”两个字。任何行业都是一样,如果我们做导演的连诚信都做不到,那就没了立身之本。所以,经过磨炼才能成为一个好人,成就一部好作品。

点击天津新闻 触摸天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