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 想得通透才能活得痛快
来源: 天津网  作者: 宇浩  编辑:刘颖  2019-04-26 10:09:07
蔡康永 著名主持人、作家。1962年出生,主持《康熙来了》《奇葩说》等节目,出版《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爱了就会活过来》等畅销书。近期推出新书《蔡康永的情商课:为你自己活一次》。

  印象

  情商难学

  只有康永哥能教

  很多人知道并喜爱蔡康永,是通过华人世界最知名的娱乐综艺节目《康熙来了》。虽然《康熙来了》已在2016年停播,即便后来的《奇葩说》《真相吧!花花万物》《恕我直言》等无法让他再现当年的辉煌,但是节目中蔡康永体现出的高情商、高素养以及对人的心理把握,都堪称典范。难怪搭档小S称他是“读书人”,高晓松说他是“优秀的对手”。

  蔡康永从小接受的照顾在场每一个人的绅士、骑士教育,几乎是融进骨血里的。他的父亲蔡天铎,是曾拥有太平轮的富豪,也是大律师,母亲曾是上海滩风头最劲的名媛,因为家境优渥,所以可以风淡云清、任性随心,不必为谋生而妥协。虽然申请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研究所读电影这种“不正经”专业的硕士,让父亲在朋友面前觉得丢脸,但蔡康永的推荐信却是父亲的好友、武侠片大师胡金铨写的,初到美国也是胡金铨亲自开车接送他去学校的。

  硕士毕业后,蔡康永做过许鞍华的制片经理、在邵氏公司当过编剧、和刘镇伟等人一起写过《功夫皇帝方世玉》的剧本,因为擅长谈话、善于把握嘉宾心理,总能妙语连珠套出观众感兴趣的猛料而成为综艺主持天王。

  他从小爱出风头,即便成了娱乐圈少有的博学才子、贴心绅士,仍爱以夸张奇异的造型亮相,因为他还没厌倦五光十色的热闹繁华。他是疏离的冷眼旁观者,也是游戏人间的“不乖小王子”,喜欢讲各种暖心治愈系的情感故事。如果人生是一只会唱歌的小鸟,他希望自己的歌声能被整个森林听到,但他又很会隐藏自己,你看到的只是他想给你看的。矛盾却又自洽,这正是蔡康永的魅力。

  正如马东所言:“情商难学,只有康永哥能教。康永哥绝对是我认识的人中,最有能力和权威讲情商课的人。”于是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热销400万册后,高情商的蔡康永,再次奉上“内心强大之道”──新书《蔡康永的情商课:为你自己活一次》。

  小时候,蔡康永也曾觉得情商高挺丢脸的,“看到那种八面玲珑的人,心里很鄙夷,觉得这个人一定是牺牲了很多自己做人的原则。”如今,作为“行走的高情商教材”,他相信现代人的素养就是把每个“面具”都做得专业,“我们表现的每个面貌都是面具,我们把面具做得很专业,戴到脸上符合你的五官,呼吸顺畅,该摘下来的时候就摘下来,这就是现代人的素养。”

  情商真正的意义在于

  愉快地做自己

  记者:很多人都觉得高情商就是八面玲珑、会说漂亮话不得罪人,您怎么看?

  蔡康永:情商,是人应对一切关系的能力总和,而情商真正的意义在于愉快地做自己。我们训练情商,不是为了扭曲自己去讨人喜欢,而是为了做情绪的主人。高情商,对外表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对内则表现为平静愉悦,内心自洽。让自己开心的同时,也让世界开心。只有想得通透,才能活得痛快。拥有高情商的人,可以让自我活得更加舒适,不会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进而在爱情、亲情、友情中,都能更好地经营一段舒服的关系。

  记者:写情商课,是不是您对自己的情商很满意?

  蔡康永:我觉得,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都不同,更不要说,我们可能随时在下一秒会失去知觉、会生病。所以我对人生并不是怀抱着永恒不变的信心,我觉得每一秒都在变动,情商也是这样,即使在这个阶段我对情商有比较多的追求,到下一秒可能整个情景都会逆转。人生就跟河流一样,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踩进同一条河。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写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每写下一篇都有点忐忑,会问自己我有没有解决自己情绪方面的难关?如果有的话,我才有信心继续写下一篇。写完这本书,我还是会回头看一下,在我遭遇情绪难关时,是否依然可以照着书中的建议得到解决。

  记者:无论《说话之道》,还是《情商课》,都是指南类实用书籍,为什么会偏爱这类主题?

  蔡康永:我也写过非实用类书籍,主要是希望能激发大家的想象力。而实用类书籍,说实话,更能在生活中帮上大家。这次写情商这个主题,我其实也花了很大力气,因为我要先对付完自己的问题,才有信心解决大家的问题。很高兴书写出来了,同时还留了很多空间可以让我继续探索自己。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自认为是一个高情商的人,其实我就是想让大家感受到,情商是一个陪伴我们非常有力量的东西。

  记者:那您有没有面临过什么社交困境?

  蔡康永:其实可以说,我跟小S一起主持《康熙来了》的时候,我们经常一起遭遇各种社交困境。各式各样的来宾、各式各样的个性、各式各样的风格,我们有时候措手不及,有时候觉得很难对付,而且我们应对的过程都看在观众的眼里。有时候有点狼狈,有时候有点好笑,有时候有点荒谬,那些全都是我们在社交生活中会遭遇到困境的挣扎痕迹。情商并不是超凡入圣的表现,不是头上戴了一圈光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而是能够感受到生活里面的喜怒哀乐,而且能从中找到自己生活下去的依据。

  重要的不是控制情绪

  而是要能安顿情绪

  记者:高情商、心灵导师这样的标签会让您有压力吗,会不会很累?

  蔡康永:在写作过程中我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别人对我的评价是别人的事情。不管是好的评价或者是坏的评价,我只能够恰如其分地接受而不能够全盘接受。所以如果别人需要一个心灵导师,我是不是必须要对号入座担任这个导师?我觉得我会放过自己,因为我的需求并不是在担任别人的心灵导师这件事情上,我只希望好好写书,别人看了以后有收获就够了,而不一定要当导师。

  记者:可以问您的情商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吗?

  蔡康永:来自“认知心理学”,其中也夹杂了很多我对于宗教、哲学的理解。我希望用朴素、年轻化、不抽象的语言呈献给读者。我觉得重要的不在于控制情绪,而要能够安顿情绪,有些不值得有反应的情绪,就让它自生自灭,而不要用我们有限的心力,去应付那么多不必要的情绪。所以我不是要让大家全面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要知道这个情绪是从哪里来的,然后让它去它该去的地方,这样会是最舒服的状态。

  记者:跟情商高的人相处,就一定会觉得舒服吗?

  蔡康永:我觉得不一定,有些人情商很高,可是还挺难相处的,因为他太做自己了。那个人会觉得,做自己是他最舒服的状态,所以他把自己放在前面,而不是把跟我们相处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我觉得他真正体会到了他自己的需求,比别人对他的期望更重要。可能有人会问说,你写这样的书,不是鼓励大家都不顾别人的感受吗?我希望这本书能鼓励大家更重视自己的需求,希望我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是用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记者:书中用很多明星作案例,和普通人相比,明星更容易有情绪困扰、更难管理情绪吗?

  蔡康永:明星的工作很奇特,可能上一秒钟还在万人演唱会,面前有上万人对他呼喊我爱你,可下一秒钟就被送回酒店,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孤单地吃消夜,好像刚才那一万人的簇拥就是梦境。这种巨大的情绪落差,其实颇需要一些面对的能力。所以我用了明星作案例。可是说实话,书里出现的这些明星,其实都是我自己不同的面貌,而不是真的有明星在。我觉得修炼情商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难,能做到对自己不敷衍了事就已经很困难了。娱乐圈的明星们很容易被巨大的喜爱包围,然后有可能会误判人生,生存的依据到底是什么?是这几千万人对你的爱戴吗?是你演的电影所带来的票房吗?如果不是的话,那回归到一般人的状态去,他还是要面对所有的喜怒哀乐,他的情商跟一般人的追求,应该是一样的。

  明白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才是情商真正的意义所在

  记者:您愿意做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人,还是一个有人爱有人恨的人?

  蔡康永:好像由不得我选,我现在的状况应该就是有人喜欢有人恨吧。前阵子有一篇漫画很让人有共鸣,就是一位老太太跟孙子说,不管你多努力地做一件事,不管你人多好,你在别人的故事里也有可能是一个坏人。所以光想到我的书在书店里占到了这么好的位置,会让很多辛苦写书人的位置被挤到边上去,我觉得这就够让人恨的了。

  记者:您说过写书是探测自己的过程,那么在这本书中,您探测到了什么?

  蔡康永:我以前觉得,情商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能够派上什么用场呢?我以前觉得情商无非是存乎于心的想象,可当我真正探究身边这些功成名就的人,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明星,他们为什么还是过得这么不安定?我就想,一定有一件事情可以探究,让大家可以安顿自己。我找到这个东西,就是情商。很多人误会情商是掩饰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成一个五官模糊、没有情绪、永远微笑的人。我对情商的定义完全不是这样。为什么书名叫“为自己活一次”,就是我们必须摸索出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才能据此去定义我们真正理想的情商是什么状态,而不是让我们变成一个八面玲珑、手段圆滑的人,那不是情商高,只是很懂得生存之道而已。

  记者:为什么那么强调“为自己活一次”?

  蔡康永:我收到最多的问题就是,“爸爸妈妈想让我怎样,但我不想这样”,其实身边好多人的困扰都来自于做不到别人对他们的期望。比方说,爸爸妈妈叫我们不要离家太远、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要念这个学校不要念那个学校、要嫁这个男人不要嫁那个……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听话的乖孩子”。“听话”两个字,仿佛成了人生魔咒,好像让爸爸妈妈开心的唯一方式,就是依照他们的标准做个“听话的乖孩子”。我希望通过强调“为自己活一次”,让大家一步一步挣脱要做“听话乖孩子”的魔咒,愉快地做自己。如果写出来的书,刚好也能够令看到的人拿去各自探测自己,对大家有小小的陪伴和小小的帮助,我就会非常高兴。

  记者:您一直说要做自己,现在的自己是您想要的吗?

  蔡康永:我一直觉得愿望不要真的完成比较好。因为这样活着的时候才有事情可以做。所以我现在摸索出来的自己,我觉得跟过去我所了解的一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要的东西跟做的事情,两者之间有差距。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平静、更懂得享受喜悦,而不是享受快乐。

  蔡康永有话说

  快乐来自外在刺激

  而喜悦来自于内心

  当年我在美国念书,记得有一个除夕夜,我一个人在剪辑室里面剪片子。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非常自由,因为我摆脱了一件事──我们过年的习俗。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在乎怎么过年了,也不过生日了。能够摆脱一个社会礼俗的要求,感觉自由很多、开心很多。现在每年的除夕,如果我一个人的时候,我会继续叫外卖、写东西,该干吗就干吗,一点儿也不把它当节日来看待。

  一天24小时,对自己来说是一样的,那天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应该由我们自己界定,而不是来自别人的标准。

  要学会享受“为自己而活”这件事。曾经我跟小S合作了一部电影,票房不好,但是站在我自己的立场,我觉得这件事做得特别值得。我想人生就应该是这样,你做一件事,自己满意了,观众买不买账,那是大家的事。你要尽力而为,但不能被观众的因素控制,他们是这件事情发生的众多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原因。

  自己不想处理的事,我都会嫁“祸”于人。如果在社交场合,有一个烦人的人要跟我讲话,我实在受不了了,就把他介绍给朋友,然后立刻走掉、躲开。如果你跟一个人相处的方式不愉快,只能寻求脱身。至于那些不必要的联系,我也在尝试躲开。比方说,我完全不祝人家生日快乐,统统不祝。我朋友不算少,也不算多,可是你想,如果我有50个朋友,我一年每个礼拜都要祝人家生日快乐,烦死了。现在,我连婚礼也都不去,如果非去不可的话,我的方法是到场、付钱、走人。我们是要讨别人喜欢,但前提是用我们自己的规则,而不是别人的规则。

  我们的心力那么有限,那么珍贵,你怎么舍得每分每秒地挥霍你的心力,去评价各种与你无关的人?去考虑各种与你无关的事?别老是相信那些动不动就要死要活的戏剧与歌曲,那些东西本来就被设计成情绪的炸弹,谁会抱着炸弹过日子呢?

  在流行歌曲和戏剧作品里,所有感情都被放大了一百倍,每一件事情都用了很夸张的表达方式──说活不下去了,这样子就要死了。对爱情和快乐的过于高估,都是来自于这些传诵一时的流行歌曲和戏剧作品。可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表达方式会让我们误判自己的情绪,让我们活得非常模糊,我们误以为快乐对我们真的那么重要,可实际上想一下,快乐真的那么重要吗?我认为喜悦更重要。快乐来自外在的刺激,而喜悦来自内心。喜悦更持久,快乐一下就过去。所以我会说,喜悦与平静更值得追求,而不是短暂的快乐。如果想要宁静并且内心强大,多看书,多与自己相处。

  很多人都想要跟自己和解,我会想,你是打算下一秒闭目而去吗?你要兴高采烈地活到最后一秒钟,不要跟自己和解,尤其是自己让自己受不了的时候,就不要接纳,就跟自己扛到底。比如不减肥就说:“我接纳自己,就当个胖子吧!”接纳自己,必须是建立在你真的相信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才值得接纳。如果受委屈的是你自己,我认为责任在你身上,不要随便把责任推给别人、丢给命运。

  你要跟自己过不去,你要跟自己抬杠,跟世界抬杠,找自己的茬儿。只有死命扛过去之后,才会真的明白这些事。不管是通过抬杠、通过看书,或者通过思考……只要能变得明白,让自己尽可能变成一个明白的人,就是非常值得的事。

  我跟大家一样,就是一个情商的探索者,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索。所以《蔡康永的情商课》这本书,与其说是写给大家的,不如说是写给我自己的。

点击天津新闻 触摸天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