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革 乒乓人生
来源: 天津网  作者: 郭晓莹  编辑:刘颖  2023-02-14 13:29:00

  一部名为《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电影,唤起了天津人的一段集体记忆,那就是1995年举办的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那一年的5月8日,在新落成的天津市体育馆,中国队与瑞典队的男团决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双方队员在场上进行着激烈而艰苦的角逐,比赛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在为中国队加油鼓劲儿。

  那次比赛,天津籍乒乓国手马文革发挥出色,赢得喝彩。多年以后,这段故事在电影中再现。马文革是如何与乒乓球结缘,并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全部?采访中他娓娓道来,回忆起通往世界冠军的漫漫长路,最大的感悟是:“支撑我们的就是打赢翻身仗、绝地反击的信念!”

  6岁进校队打乒乓球

  目标是打赢每一个对手

  1968年,马文革出生在河西区一个普通双职工家庭。姐姐在十八街小学上学,参加了乒乓球校队,马文革也爱打乒乓球,他回忆说:“我和姐姐把两张桌子拼在一起打球,和小伙伴们把大杂院的门板拆下来当球台,中间立起几块砖头当球网。我打球的动作受姐姐的影响,不知不觉还真练出了点儿模样。6岁时,还没到上学的年龄,父母就让我跟着姐姐参加学校乒乓球队的训练,一打球,老师发现我的手感还不错,我成了校队一名学龄前小队员,正式入学后,继续练了一年。”

  小学二年级,马文革从十八街小学转学到福建路小学。这所学校当时被誉为“乒乓摇篮”。说起转学的原因,马文革笑言,他是被福建路小学的体育老师用两名女生换来的。“福建路小学的邢和利老师带着孩子们到十八街小学打比赛,互相交流,我打的每一场都赢了。邢老师认为我是打乒乓球的好苗子,用两个女生把我换了回来。我转到福建路小学上学,同时也是河西体校的队员,放学后就去体校训练,教练是张斌老师。邢老师和张老师是我打乒乓球的重要启蒙老师。”

  年少时代与乒乓球有关的画面,如今仍让马文革记忆犹新:“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正值我一年级放暑假,那时我还在十八街小学,训练并没有因为地震而间断,我还记得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操场上还有岩浆往外冒,还冒着热气呢,跑道上也冒出很多岩浆,但大家都觉得没什么,跑步时绕过去就行了。”

  到他上二三年级时,小队员们仍要在临建棚里训练,“有时晚上不回家,老师就带着我们把乒乓球台拼在一起,像一个大通铺,被褥放到球台上,大家睡成一排。睡着睡着,就感觉怎么那么湿啊,一看是旁边的小孩儿尿床了。那时候真苦,可没人觉得苦,还都挺兴奋的,比在家里好玩儿,特别开心。”虽然苦,但苦中作乐,所以后来都化成了快乐的记忆。

  那时候马文革每天早晨不到6点起床,背着书包往学校跑,至少要跑十几分钟,到学校后接着跑步、拉韧带、做动作、打球……一直训练到7点半,在学校门口吃完早点,到教室准备上课。中午跑回家吃饭,然后再跑回学校。下午上完课又开始训练。如今回头再看,练得最苦的就是小时候,“但当时也感觉不到什么,起那么早,累了一天,回家睡一觉,转天早起精力充沛,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那个年代教练的责任心、爱心,以及对乒乓球运动的执着都令人敬佩,他们看到好苗子会惜才,会真心想帮孩子们打出成绩。”马文革感慨说,体校教练曾问他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他回答:“要拿世界冠军。”其实那时他根本不懂世界冠军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要打赢每一个对手,所以他训练时比别人更努力、更刻苦、更用心。

  小学四年级暑假,天津市乒乓球队选拔队员,男女各选拔12人。马文革进入天津队,统一到八里台小学读五年级。经过一年的半训半读,又淘汰了一半人。小学毕业后,1981年,他正式进入天津队。

  在教练的指导和鼓励之下,他训练更加刻苦,从接发球、中近台技术、弧圈球和远台对攻,每一节训练都是板板钉钉,一堂训练光练发球和抽杀就要打完十筐球,每筐有二百多个。他是右手横握球拍两面攻,两面都能快速起板,正弧圈、反手生胶都能打出自己的技术特点。由于在训练中成绩突出,进队不到半年他就转到了一线队,是当时唯一从少年队转到一线队的队员,得到了参加全国各种比赛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比赛中,他一路拼搏,越拼越勇,展现出“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风采,成绩突飞猛进。

  一波三折入选国家队

  遇强敌改打法从头再来

  1983年,马文革获得全国乒乓球少年锦标赛冠军,1984年获得了全国乒乓球青年锦标赛冠军,1985年荣获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少年赛、青年赛、成人赛,马文革一年一个台阶!要知道,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运动员,都是国家乒乓球队的队员,包括江嘉良、陈龙灿等世界级高手。1985年的决赛中,17岁的马文革就是在战胜陈龙灿之后,荣获全国男单冠军的。

  1985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结束后,国家队选拔了一批新队员,刚拿到男单冠军的马文革却出人意料地没有接到通知。“比赛成绩不如我的队员都接到了入选通知,我心里很失落、很纠结,只能自我安慰,又要等下回啦……”至今回忆起来,他还是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1985年12月,马文革随天津乒乓球队到欧洲打比赛,回国路上,他终于接到进入国家队的通知。他感慨地说:“进国家队真的太不容易了,只有进入国家队,才能实现世界冠军的梦想。”如愿成为国家队的一员,离世界冠军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他在训练中更加刻苦。

  1989年,21岁的马文革参加在德国多特蒙德举办的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那是他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那时我已经是主力队员了,团体赛给我报了名,可惜决赛没上场,因为我是第一次参加世乒赛,教练担心我大赛经验不足,没有把握。中国队在决赛中输给了瑞典队,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深的触动。回驻地的路上,许绍发教练对我说,咱们的技术落后了,正胶、直板这种打法有明显漏洞,人家又有旋转又有速度,你反手生胶打法太单一,周旋能力也不够。你好好想想,改变一下打法,什么打法更适合现代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欧洲以及日本、韩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乒乓球选手,中国男子乒乓球队处于低谷期,一直在期待一次“绝地反击”。

  在国家队,马文革每周七天都是训练场、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晚上看录像研究对手,基本没出过大门。在教练的指导帮助下,他改变了打法,将反手生胶改成反胶,加强控球能力和旋转。改打法特别不容易,“从小就练的打法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改变打法,原有的技术水平会下降很多,所以就得付出更多。”

  几个月后,在日本举行的一次公开赛上,马文革的新打法见了成效,再加上他基本功扎实,肯动脑筋,拼劲儿足,一路过关斩将,拿下男单冠军。1989年9月,第10届世界杯乒乓球赛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决赛中,马文革与波兰老将格鲁巴对决,拿下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世界冠军。此时蔡振华已回国,正是马文革的教练。1992年,越南胡志明市,第13届世界杯乒乓球赛,马文革又是一路拼杀,再次拿下男单冠军。马文革的国际排名上升到第一位,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也由此点燃了斗志。

  第43届世乒赛绝地反击

  想培养更多的乒乓球人才

  为了迎战1995年在天津举办的第43届世乒赛,中国男子乒乓球队提前两年着手备战,决心打一场翻身仗,马文革首当其冲。然而,在1994年的一场比赛中,他意外受伤,肩部严重拉伤。“拉伤后没太注意,继续参赛,后来整个胳膊都抬不起来了。一直到1995年世乒赛前准备报名时,也没找到更好的治疗办法。所以,第一次报名的名单里没有我。”马文革说。

  关键时刻,一位深圳的医生主动请缨给马文革治伤,短时间内恢复到可以正常练球了。“当时全队都在正定训练基地集训,为大赛做最后的准备。距离世乒赛第二次报名只剩几天,教练组很着急,因为刘国梁、孔令辉等人还年轻,虽然技术好,但缺乏大赛经验。蔡振华教练让我跟主力队员打场比赛看看,一上场我还打赢了。这下教练组踏实了,给我报名参加团体赛,开始正常训练。”

  男团决赛,马文革第二场对决瑞典队的佩尔森。那是一场十分关键的比赛,如今回忆起来,他仍难掩内心的激动,那是他人生中最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时刻。“第一局我一直领先,但打到18:13的时候却被对手逆转,输了一局。之前我从没输过佩尔森,所以在信心上没问题,但被逆转后心理上有些波动。第二局开始我4:9落后,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拼了,完全是心理上的搏杀、较量,技术和信心都放开了,释放了自己,第二局反败为胜。第三局相对来说就稳了,赢得比较轻松。整个比赛过程中,支撑自己的就是中国队一定要打赢翻身仗的那种信念。这些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一辈子也忘不了。”

  马文革的个人记忆,其实也是许许多多天津人的集体记忆。随着王涛打赢最后一个球,扔下球拍如释重负躺在地板上,中国男子乒乓球队终于赢得了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赛冠军!站在颁奖台上的马文革和他的伙伴们终于实现了“绝地反击”,那座被称为“飞碟”的天津体育馆一片沸腾,现场上万名观众都在为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为自己的老乡马文革欢呼喝彩!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一刻马文革内心的千言万语都化成了止不住的眼泪。

  打完第43届世乒赛,由于肩伤困扰,很难再适应国家队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马文革到德国打球。“在德国的俱乐部每周都要打比赛,以比赛代替训练,能保持和延续打球的状态。”马文革说,因为运动生命是短暂的,但身为运动员,从几岁就开始打球,对乒乓的热爱、对赛场的感觉让人向往,看别人打球,自己心里会痒,没有这种经历的人很难体会这种感觉,所以他舍不得离开球台。

  一晃十几年过去,2009年,马文革应邀回国担任天津乒乓球队总教练。回到故乡,他发现乒乓球运动后备人才不足,原因不在专业队,而是基层学校输送的好苗子太少了,必须下大力度选拔苗子、培养苗子。2018年,他创办了马文革乒乓球俱乐部,培训青少年运动员,向专业队输送人才,这也是他乒乓人生的新目标。

  对话马文革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带我回忆乒乓往事

  记者:《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讲的正是您亲身经历过的事,也是您乒乓人生中的巅峰时刻,您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马文革:我认为这部电影拍得很成功。在我看到过的体育题材电影中,我感觉《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是最棒的。整部电影内容很励志,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很大。关键是,电影的内容和主题并不完全是比赛和胜负,而是讲了一个人在困境中,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敢于接受最艰苦的挑战,在困境中艰难地站起来、勇敢地走下去。现在有些青少年遇到点小事就想不开,我想这部电影对他们会有些启发,因为电影说出了一个道理──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就自暴自弃,而应该想办法解决问题。不仅仅是乒乓球运动员,我想各个体育项目的从业者看过以后都会有所感触,因为他们都遇到过困境和失败。

  记者:可以想象您在看这部电影时心情会特别复杂,有没有想落泪的感觉?

  马文革:开始探班时看过一些片段,在北京、天津的电影院试映式时,我都参加了。那时看到的只有后面20分钟片段,但我已经很激动了,真的是热泪盈眶,心情特别复杂,难以形容。正月初六正好有这部电影的点映,我们全家一起去看了,真正看了完整的影片之后,对那个年代的感触更深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这部电影真的碰撞到了一个运动员的心灵。电影里很多情节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比较真实的再现,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训练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太多了,真是感同身受,引发了种种回忆,回忆起自己当年的乒乓岁月。

  记者:您也担任了这部电影的乒乓球技术指导,无论在拍摄现场还是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您看到演员展现的乒乓球运动员形象和动作是否准确、专业?毕竟他们没真正受过正规的乒乓球训练。

  马文革:他们演这部电影之前对乒乓球基本都是零基础,为了演好这部电影,演员们下了很大功夫进行训练,很不容易。他们不但演绎出了专业运动员的样子,也把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那种拼搏精神,以及平时训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才真的让我非常感动。

点击天津新闻 触摸天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