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3年端午前夕,文人麟庆路过天津三岔口,记录了一幕胜景:“望海楼九楹,正对三岔口,祭卯五月初四日,余过楼下,见龙舟旗帜翱翔,游舫笙歌往来。”从他绘制的《津门竞渡》图中可见,“龙舟竞渡”担起了天津端午的顶级流量。
180年后的今天,在传统文化的深入影响下,年轻人的“流量密码”完成了一次回归:百年前的“日常”成了如今的最炫中国风,当最传统的变成最时尚的,是为“国潮”。
这个端午,不妨让我们拉满节日的仪式感:这日子为嘛“兴”菖蒲和艾草?“长命缕”和“老虎褡裢”是什么念想儿?除了粽子,五毒饼更能满足天津人的胃?出门旅行的端午胜地又有何典故?
这里面可都是当年的潮流,后来的文化,值得每一位国人自豪、打call。
五月初五。
“国潮”最潮。
划龙舟
当年乾隆爷在海光寺观“竞渡”
悬艾
记得剪个红纸小葫芦贴上去再挂
老虎褡裢
老人用碎布头做出古早布偶
包粽子
江米小枣和自糗的豆馅是天津老味儿
过端午的习俗还有:吃炉粽子、五毒饼、时令美味“五黄” 额头画“王”字 腕系五彩丝 身佩香囊 小儿斗百草 ……
文/王轶斐 手绘/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