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晚,因“中国科学院博士被骗至缅甸事件”引发关注的当事人张某发文:我已于9月5日回国,因配合调查和身体不适,未发文告知公众。本着对公众和自己负责的态度,后续我会对大家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释。但愿未来能尽我所能回报社会,避免更多人遭受同样的苦难。
此前,张某的家属称,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某植物园做科研的张某因炒币欠了几万元债务,决定前往东南亚做翻译,赚钱还债再结婚,但在去新加坡途中被骗至缅甸。今年5月,张某发信息让家人筹集赎金,但家人在转账过程中,账号被冻结。随后,张某的家人向警方报警。此事引发高度关注。参与解救多名被困者的志愿者称,张某因为英语流畅,被安排对英语地区的人进行诈骗,但因为业绩不好,曾经被转卖过,没怎么挨打,就是精神状态比较紧张。一个博士,拥有不错的工作,炒币欠债后决定前往东南亚做翻译,结果被骗往缅甸从事诈骗外国人的勾当,业绩不好被卖,被困缅甸。这些元素组合起来是那样的魔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有些网友怀着痛惜惊异的复杂心情,送上祝福。“能做到中国科学院博士不容易啊,希望你调理好身体后好好开启新生活。”而更多的网友疑窦丛生:缅甸到底有何诱惑,一个博士到底是被骗过去,还是自愿过去诈骗想暴富翻盘?
也难怪网友会有这样的疑问。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可知,9成以上的被困者前往缅甸之前并非完全不知情。一些人是冲着电信诈骗,或者模糊知道是做违法生意,冒险去挣所谓的大钱。还有一些是以为去东南亚打工,被骗入境后强行卖到园区。“业绩做不好总挨打的,求助意愿和回家意愿会强烈些。还有一些人是钱挣够了,也会冒充被骗者的身份想洗白回家,公安机关都会进行甄别。”一些网友据此认为张某不是被骗的,而是出去捞偏门的,如今想利用自己高学历背景卖惨逃避法律责任。也有网友认为,是否被骗跟学历高低没多大关系,面临特殊情境,有着某种迫切需求,放松警惕因而被骗也是有可能的。“你没被骗只是因为你还没遇到适合你的骗局。我们不应当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受害人身上,大家可以引以为戒,但不要去嘲笑受害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更何况现在的骗术已经出神入化。”
不嘲笑和网暴受害者是对的,但张某是普通意义上的受害者吗?张某毕竟参与诈骗了,他会因此受到法律惩罚吗?有法学教授分析称,中国公民在境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定罪处罚。如果张某确实是被逼迫参与了诈骗活动,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诈骗罪胁从犯,法院在认定其构成诈骗罪的基础上,根据刑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以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确保罚当其罪。
而张某的遭遇也提醒人们,对境外高薪诱惑等套路必须保持警惕,所谓的“低门槛、高工资”到头来只是黄粱一梦。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办事,行稳致远才不会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