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搞熟人推荐了 社交App也需要边界感
来源: 每日新报  作者: 宋学敏  编辑:邓坤伟  2024-04-03 08:27:18

“不要再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了!”近日,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各大社交App的熟人推荐机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少网友吐槽感到被冒犯,“是的,你推送的人我认识,但你猜猜我们为什么不是好友?”

“他可能是你朋友”“你的朋友正在看”“你关注的一人是TA的朋友。”当前基于通讯录等个人信息向用户推送“你可能认识的人”,已经成为不少社交App的标配,个别平台还会通过算法向用户推送关注信息、关联好友感兴趣的内容。如微信、QQ等熟人社交平台,用户之间需要知道彼此的身份,搞搞熟人推荐确实有必要,陌生社交平台也这么玩,就让人不能忍了。这个功能被不少网友吐槽,还引起了不少人的社交恐惧,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吐槽和八卦的帖子被推荐给了熟人,简直是大型社死现场。还把同事推荐给家人,真的好烦。”“在某社交软件,我认识了前男友的现女友和现男友的前女友,惊不惊喜意不意外!”都有些绕口令的意味了,令人尴尬得直挠脚心。“可能认识的人”,就像是一场尴尬的聚会,充满了你不想见的人。很多网友只想在网上安静冲浪,反感推荐可能认识的人,更加反感被推荐。“不想被认识的人刷到,成年人就不能有点发疯的空间吗?”“我们只是互相添加了微信,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在所有App上都当好友。”

拒绝熟人推荐机制是人们希望与现实生活分割开来。社会传播学领域中有个“拟剧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人会根据社会不同场合的需要来管理自己的角色形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设。人们其实大都是有着多重角色和多重性格的,在不同的场景下就会变成不同的人设。比如,在朋友圈里是家长亲戚眼中的乖孩子,每天积极正能量,在微博上放肆追星尖叫没完,到了豆瓣上又摇身一变成为伤春悲秋文艺青年。社会传播学里还有一个说法叫“弱连接”,与熟人圈子的“强连接”相反,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摆脱熟人圈里的“强连接”带来的“整饰”压力。因此,朋友间默契地不问对方社交媒体账号,是为了给大家都留一个空间。而社交平台推荐“熟人”打破了用户习惯,破坏了用户的匿名权、隐私权,不仅让用户感到不安,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社交尴尬和矛盾。

问题来了,社交平台为何热衷搞“熟人推荐”?无利不起早。这样做是为了提升用户黏性,拉高日活,实现更多商业变现。然而,这种靠冒犯用户得来的利益,必然不会长久,甚至适得其反——用户用脚投票。由于一些平台关闭熟人推荐的选项十分隐蔽,且流程繁琐,部分App的关闭推荐功能甚至形同虚设。不少人干脆选择了销号重新注册新账号,甚至卸载App,寻找一个可以完全不用担心被认出来的社交平台。

陌生社交平台有陌生的社交原则,给用户留点隐私空间,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吧。如果平台实在忍不住推荐,还不如顺势给用户推荐“我绝不可能认识但有相同兴趣的人”。

点击天津新闻 触摸天津生活